《敖丙传》龙陵设计浅析
这篇文其实早就写了,但是当时没写完,虽然现在已经更新至第十五话了,今天腾出时间就还是把这篇写完吧。由于是解析所以会用到几个截图。
第五话中出现了龙陵,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龙陵的设计图。当时我第一眼看到那张龙陵俯瞰图时,我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银河系星云图。我个人认为这个龙陵设计图应该是参考了银河系星云图的。那张俯瞰图真的是精美绝伦、如梦如幻,让人完全忘却了这是海底,仿佛进入了浩瀚缥缈的银河。蓝天和碧海一直都是我们心之向往所在,神秘、梦幻、虚无、美丽......
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按形态对星系进行分类的方案,在后来的不断研究中,后人修订了其方案。星系按形态分为椭圆星系、透镜星系、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四大类。在五十年代之前,银河系一直被认为是中心呈圆球状的无棒旋涡星系,五十年代末期,旋涡星系被细分为无棒旋涡星系和棒旋星系,而银河系则被归类为棒旋星系,这一认识到九十年代在天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。目前天文界认为银河系是一个具有四条旋臂的棒旋星系。而很显然我们的龙陵设计图看起来是一个具有两条旋臂的“棒旋星系”,虽然有些差别,但是基本形态是一样的。
从第五话不难看出,龙陵的入口有一个石牌,石牌的材质看起来像人间皇陵常用的花岗岩,石牌上缠绕着开红色花朵的海洋植物,显得庄严素雅。整个龙陵像一个突起的土堆,因为面积过大说是一个土堆显然不合适,可以想像一下把秦始皇陵扩大100倍试试看,那就是一个山峰了。大殿下敖甲的陵寝位于山峰之巅,也是整个龙陵的中心部位,不过他的墓从表面看起来与其他龙族的墓并无二致,另外墓碑上的裂纹是个非常值得称赞的细节。从一张近距离图可以看出,敖甲的陵墓旁边还有别的陵墓,所以可以推测所有东海去世的龙族应该都是埋葬在这个龙陵,这个山其实是整个东海的龙族墓葬群所在。
从龙陵侧面图可以看出,从山底下修了一条盘山公路,一直蜿蜒到山顶。公路两旁都是墓葬,另外还有红色的珊瑚,就是这个红珊瑚群使得整个龙陵看起来像“棒旋星系”。这个红珊瑚群应该是种植的,因为它们都非常整齐规律的长在了路两旁。路两旁种植红珊瑚其意义应该就是人间公募里种植苍松翠柏,象征着死后如生。松柏是长绿植物,象征万古长青,精神不死,另外松柏的寿命极长,也代表了死者子孙绵延的好兆头。但是海里肯定不能种植松柏,那么龙族为什么选择种植红珊瑚呢?这里其实大有来头。
在古代,红珊瑚被誉为“千年灵物”,被赋予“吉祥”“祛灾”“辟邪”“智慧”等文化色彩,作为一种身份地位与财富象征的载体延续至今。《图经》曰:“珊瑚,明润如红玉。”在珠宝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,红珊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被人们广泛关注。红珊瑚和珍珠、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。《般若经》也将珊瑚与金、银、珍珠、玛瑙、琥珀、琉璃并称为佛教七宝。另外在古今中西方贸易文化的交融中,红珊瑚产业为世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。
红珊瑚属有机宝石,色泽喜人,质地莹润,生长于远离人类的200至2000米的深海中。红珊瑚是由珊瑚虫堆积而成,生长极缓慢,不可再生,而红珊瑚只生长在几个海峡:台湾海峡、日本海峡、波罗地海峡、地中海,而台湾海峡毫无疑问属于东海。
受到海域的限制,所以红珊瑚极为珍贵。因此,红珊瑚成为古代权贵争相获取的宝物。据史料《裴子语林》记载,西晋官僚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,展示出高三尺的红珊瑚六七株,使国舅王恺黯然失色。这个记载更加彰显其地位与财富。在儒家思想中,珊瑚是高低贵贱的等级象征,尤其是清朝,帝王、官僚、王妃服饰上的珊瑚依照等级有着多种区别的佩戴方式。另外清朝二品官员上朝都要穿戴有红珊瑚制成的官帽。即使是现在红珊瑚仍然极受收藏者的喜爱,并且精品红珊瑚增值十分迅速,被收藏界人士所看重。欧洲的许多国家还将红珊瑚挂在船头、教堂、衣帽上,祈求福报,祛除灾难。罗马人称红珊瑚为“红色黄金”,象征着勇气和力量,可见其珍贵。
所以龙陵种植红珊瑚的寓意不言而喻了。正如《珊瑚颂》所歌唱:“一树红花照碧海,一团火焰出水来,珊瑚树红春常在,风波浪里把花开。”华丽的歌词更加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,而这句“风波浪里把花开”不正是龙族的真实写照么?
总之,这个龙陵的设计真的是糅合了很多的文化元素,随便一处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,从中不难看出创作者非比寻常的审美以及对待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。
最后我期待一下,希望敖甲的墓只是个衣冠冢。


龙宫守护者 63人订阅
© 本文版权归作者 龙宫守护者 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来自一本漫画
评论
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
0/300字 发布
热门
展开更多热评
最新
展开更多评论
触底啦~
第一个发表评论呦~